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首页 > 人纪教程 > 资料下载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 正文

《桂林古本》27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V2.0

日期:2022-03-18 08:32:43   来源:资料下载   编辑:故乡的云    点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言我满,此为有瘀血。

 

  病人胸部胀满,口唇枯蒌而不润泽,舌质青紫,口中干燥,只想嗽水而不想吞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浮大而迟,从外形看,腹部并不胀满,但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这是体内有瘀血。

  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诊其脉并无热象,这是热伏于血分,是有瘀血,应当用攻下法逐瘀血。用下下瘀血汤治疗。

  下瘀血汤方(南阳林山注:脑溢血可用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 ,水一升 ,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膈间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汤主之。

  胸膈间停留有瘀血,如果吐出黑色瘀血,可以用桔梗汤治疗。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津,温分再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黄土汤亦主之。

  吐血不止的,用柏叶汤治疗,黄土汤亦可以治疗。

  柏叶汤方(胃虚寒吐血,胃出血)

  柏叶三两 干姜三两 艾叶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 ,合煮取一升 ,去滓,分温再服。

  黄土汤方(胃出血,拉沥青样柏油样黑色大便,吐血)

  灶中黄土半斤 甘草三两 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三两 (炮)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病人心烦不安,吐血,鼻出血,用泻心汤治疗。

  泻心汤方(胃实热吐血)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顿服之。

  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如果先有大便,而后下血的,这称为远血,用黄土汤治疗。

  下血,先血而便者,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下血而后大便,这称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赤豆当归散方(痔疮出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乾)当归十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师曰: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必衄血;脉浮而弱,按之则绝者,必下血,烦而咳者,必吐血。

  [译文]老师说:病人面无色,体温正常,脉沉弦者,一定会流鼻血;脉浮而弱,按之则绝,是无阴,所以知道一定会下血,如果烦燥且咳者,一定会吐血。

  从春至夏衄血者,属太阳也;从秋至冬衄血者,属阳明也。

  [译文]从春到夏衄血者,属太阳;从秋至冬衄血者,属阳明。

  尺脉浮,目睛晕黄者,衄未止也;黄去睛慧了者,知衄已止。

  [译文]尺脉浮,则肾有火,眼珠子发黄,是肝有热,所以知道衄病还没有好;如果眼珠子发黄退去,就可以知道衄病已经好了。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问:寸口的脉象浮微而涩,按理应当有吐血、下血等失血及汗出症状,假如没有汗出,这种脉象又怎样解释呢?答道:这是因为身上有金疮,是被刀斧砍伤而失血的缘故。被刀斧等金属兵器所伤而致金疮病,用王不留散治疗。

  王不留行散方(金疮药,刚受伤,无感染化脓)

  王不留行十分(烧) 蒴藿细叶十分(烧) 桑根白皮十分(烧)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蜀椒三分(去目) 厚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右九味,为散,饮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排脓散方(金疮药,已经感染化脓用)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浸淫疮这种皮肤病,能从局部遍及全身。若疮从口向四肢发展的,其趋势为由内向外,病可以很快治愈;若疮始于四肢,然后逐渐向口蔓延,其趋势由外向内,则病不易治愈。治疗浸淫疮用黄连粉主治。

  黄连粉方

  黄连十分 甘草十分

  右二味,捣为末,饮服方寸匕,并粉其疮上。

  诸脉浮数,法当发热,而反洒浙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凡是浮数的脉象,应当有发热的症状,但是病人反而怕冷,冷的象被冷水浇在身上一样,如果身体某处疼痛,此处将要发生痈肿。

  师曰:诸痈肿者,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也。

  老师说:辨别各种痈肿是否有脓的方法是:用手按在痈肿的部位上,有热感的,为有脓;没有热感的,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也,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病人,出现全身肌肤干燥粗糙得象鳞甲一样,腹部皮肤紧急,但按之则柔软如肿状,腹部没有肿块,全身不发热,脉呈数象,这是肠内有痈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盲肠炎化脓,慢性盲肠炎,子宫化脓)

  薏苡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煮减半,去滓,顿服,小便当下血。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此为肠外有痈也;其脉沉紧者,脓未成也,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也,不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

  肠痈病人,少腹部肿胀而痞硬,按之有压痛,疼痛牵引阴部,象淋病疼痛一样,小便正常,时常发热,自汗出,又怕冷。脉象沉而兼紧,是痈脓未成,可用下法治疗,用大黄牡丹汤主治。服药后,可见大便色黑(有血),瘀血由大便排出,肠痈可愈。如果脉象洪数的,为痈脓已经形成,就不能用下法治疗。

  大黄牡丹汤方(急性阑尾炎,盲肠炎)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 ,去滓,顿服之,有脓者当下脓,无脓者当下血。

  

白话注解说明

本人是民间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发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非常好的一个珍贵版本。南阳医圣祠里的镇馆之宝就是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出自于同个版本)。这本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但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很多,所以关于它的注解基本上找不到,没名门大家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注解。对于没有一定医学基础和古汉语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为此,本人就对这本书进行一个简单的白话文注解,以帮助现代自学中医者理解古文。本次以段译的形式,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于处方部分没有做注解。本次白话文注解,首先以网上流行容易查到的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两本书都没有的内容,则由郑州民间中医爱好者刘建军(@故乡的云)完成白话文注解工作。书中带有“[译文]”标记和“()”括号内的内容,均为刘建军所写。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南阳林山注解·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六气主客等部分 ,参考了钱婷婷《黄帝内经·素问》的译文。在此对参考过的网站、文献和提供帮助的前辈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亦可将错误之处指出,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邮箱:351251086@qq.com 资料下载网站:经方之家(本网站有多个镜像),网址: www.jingfangzhijia.cn,微信公众号:jingfangzhijia2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

  2021.6.1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