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首页 > 人纪教程 > 资料下载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 正文

《桂林古本》26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V2.0

日期:2022-03-18 08:30:52   来源:资料下载   编辑:故乡的云    点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老师说:咳嗽发于肺,但不专属于肺病。五脏六腑感受邪气,都能造成咳嗽。为什么呢?因为邪气上逆,必然影响肺脏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发出来的声音是咳,想知道咳的根源,必需认真查看脉相和呼吸,为此列出以下条辨,传给那些贤能的人们。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译文]肺咳,脉短而涩。假如脉浮而涩,知道是受了风邪;脉肾短而涩,是受了寒邪;数短而涩,是受了热邪;急短而涩,是受了燥邪;濡短而涩,是受了湿邪。这是肺咳的原因。其症状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严重的会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译文]心咳,脉大而散。假如脉浮大而散,是受了风邪,紧大而散,是受了寒邪;数大而散,是受了热邪;急大而散,是受了燥邪;濡大而散,是受了湿邪;这是心咳的原因。心咳的症状,咳嗽时会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严重的会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译文]肝咳,脉弦而涩。假如脉浮弦而涩,是受了风邪;弦紧而涩,是受了寒邪;弦数而涩,是受了热邪;弦急而涩,是受了燥邪;弦濡而涩,是受了湿邪;这是肝咳的原因。肝咳的症状,咳嗽时两胁下疼痛,严重的不能转侧,转侧就会两胁下胀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译文]脾咳,脉濡而涩。假如脉浮濡而涩,是受了风邪;沉濡而涩,是受了寒邪;数濡而涩,是受了热邪;急濡而涩,是受了燥邪;迟濡而涩,是受了湿邪;这是脾咳的原因。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痛,阴疼痛隐隐牵引肩背,严重者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译文]肾咳,脉沉而濡。假如沉弦而濡,是受了风邪;沉紧而濡是受了寒邪;沉数而濡是受了热邪;沉急而濡是受了燥邪;沉滞而濡是受了湿邪;这是肾咳的原因。肾咳的症状,咳嗽时腰背互相牵引作痛,严重的就会咳吐痰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译文]肺咳不见好,大肠就会受病,脉与肺咳相同,大肠咳嗽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译文]心咳不见好,小肠就会受病,脉与心咳相同,小肠咳嗽的症状是咳嗽时会放屁,常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译文]肝咳不见好,胆就会受病,脉与肝咳相同,胆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呕吐出胆汁。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译文]脾咳不见好,胃就会受病,脉与脾咳相同,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译文]肾咳不见好,膀胱就会受病,脉与肾咳相同,膀胱咳嗽的症状是咳嗽时小便失禁。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译文]上述的各种咳嗽,经久不愈,三焦就会受病,三焦咳嗽的症状是咳嗽时腹部胀满,不想吃东西。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译文]咳嗽同时还有水饮的,咳嗽不能躺下,躺下就会气急,这是实咳;不能说话,说话就会气短,这是实咳,病有多种原因,治疗有不同的方法,严格遵守病因病机,方可以确保安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译文]经常咳嗽的病人,脉弦,是内有水饮,用十枣汤治疗

  十枣汤方 (水在肺下,肺积水,胸积水,不能平躺,一躺就咳嗽)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 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匕,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倪海厦注:早上6点空腹服用,上吐下泄约3个小时,然后吃白水煮面成粥,不得加盐油)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嗽气喘的病人,喉中痰鸣如田鸡的叫声,用射干麻黄汤治疗。

  射干麻黄汤方(实寒,痰水在气管,呼吸有声音,如同一种水鸟叫声)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咳嗽、气喘,时时吐出稠痰,只能坐而不能平卧的,用皂荚丸治疗。

  皂荚丸方(粘痰很多,胶痰,黄痰,可用来戒烟)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咳嗽而脉浮的,用厚朴麻黄汤治疗。

  厚朴麻黄汤方(咳嗽有表证)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咳嗽而脉沉的,用泽漆汤治疗。

  泽漆汤方(积水在肺泡,肺气肿,痰在肺里,无表证)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升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虚火上炎,咳喘气逆,咽喉干燥不利,用止逆下气法治疗,用麦门冬汤主治。

  麦门冬汤方(嗓子哑,干咳,K歌后声哑)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译文]咳嗽气逆,不能平卧,倚床呼吸,脉浮弦者,用小青龙汤主治。

  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咳嗽而胸部胀满,寒战,脉象数,咽喉干燥而不渴,时常吐出粘稠腥臭脓痰,拖延日久吐出米粥样脓痰的,是肺痈病,用桔梗汤治疗。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咳嗽气逆,这是肺胀。病人喘气,两眼突出好象要脱出眼眶一样,脉象浮大的,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小青龙加石膏汤也可以治疗。

  越婢加半夏汤方(肺气肿)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右六昧,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胀病人,出现咳嗽而气逆,气喘喉咙里有声音,胸部紧迫胀满,全身面目浮肿,流清鼻涕,不闻香臭,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 ,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似咳非咳,唾沫多,吐涎沫,不渴,这是肺寒,用甘草干姜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上焦虚寒)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咳而且不停地唾涎沫,咽喉干燥,口渴,脉浮细而数,这是肺痿,炙甘草汤主治。

  炙甘草汤方(治疗结、代脉,心律不齐,里虚)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 ,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问:病饮有什么区别呢?老师回答说:饮病有四种,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老师回答说:痰饮病人未病之前身体肥胖,患病以后身体消瘦,水在肠间流动,可听到沽漉漉的响声,这称谓痰饮;水饮形成以后,饮邪流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这叫作悬饮;水饮泛溢到四肢肌肉之间,应当随汗排出,如果不汗出,而见身体疼痛沉重,这叫作溢饮;咳嗽气喘、倚床呼吸,呼吸急迫而不能平卧,外形轻度水肿的,叫作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水饮停滞在心,见心下悸动,胃脘部痞满,呼吸气短,厌恶水,不想饮水。水饮停留在肺,见吐清稀痰涎,想喝水。水饮停滞在脾,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水饮停滞在肝,见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停滞在肾,则见心下悸动。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水饮留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背部寒冷,冷处约有手掌大。留饮在胁下,则两胁下疼痛牵引到缺盆部位,咳嗽时则疼痛加剧。(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水饮留在胸中,病人出现短气和口渴,四肢关节递历疼痛,脉沉为有留饮。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病人饮水过多,必然会突发喘息胀满。若吃的少则饮水多,致使水停心下胃脘,严重的则出现水气凌心而心悸,轻微的可见呼吸气短。两手的脉弦,属于寒证。都是因为大下以后里虚所致;如果一手的脉弦,是饮邪停留一处的脉象。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肺部有水饮停留,其脉不弦,只是苦于喘息,呼吸气短。支饮亦可见到气喘不能平卧,加上呼吸短促之症,它的脉象平和而不弦。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译文]病人脉象沉伏,没有服泻下药,自己想要泻泄,泻后反而觉得舒畅,虽然下利,心下继续痞坚胀满,这是留饮有欲去之势,用甘遂半夏汤治疗。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停留,见胸胁支撑胀满,头昏目眩,脉沉弦的,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水饮、痰饮在胃部,头昏,短气)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利则愈。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

  脉象浮而细滑,是被水饮所伤害。脉象弦而数,是有寒饮,冬夏季节治疗困难。脉象沉而弦,是水饮停在胁下,谓之悬饮,可引起胁下疼痛。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治疗。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用大青龙汤主治;亦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杏仁四十个 (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昧,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支饮停留在膈间,病人气喘胸满,心下痞塞坚硬,面色暗黑,脉象沉紧,患病已数十天,医生曾用吐法,攻下法病不愈的,用木防己汤治疗;服药后如果心下痞塞坚硬变软,病属虚结的,则病即时痊愈;如果心下仍坚实痞结的,三天以后可复发,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鸡子大 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停滞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头目昏眩,用泽泻汤治疗。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病而见腹部胀满的,用厚朴大黄汤治疗。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病人,喘息、呼吸困难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经常呕吐的病人,因津液受伤,本来应该有口渴症,口渴是饮邪随呕吐而去、病欲痊愈的象征;现在反而口不渴,这是心下胃脘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水在胃里边,吐后不渴,支饮)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 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饮停留所引起,用己椒苈黄丸治疗。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水在肠外三焦网膜间)

  防已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病人突然呕吐,心下胃脘痞满,这是膈间有停水,头眩心悸的,用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水在胃的外边,呕吐利害,晕眩,水在膈间)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假如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口吐涎沫而头晕目眩,这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钵(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匕,日三眼,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老师说:水气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其证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其证为喘。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病的脉象浮,其症状是周身骨节疼痛而怕风;皮水病的脉象亦浮,同时可见身体浮肿,用手按压皮肤凹陷不起,不怕风,腹部胀大如鼓,口不渴,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正水的脉象沉迟,外证表现为气喘;石水的脉象沉,外证为腹部胀满而不喘;黄汗病的脉象沉而迟,全身发热,胸部胀满,四肢皮肤及头面浮肿,日久不愈,一定会导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

  脉象浮而洪,浮脉为有风,洪脉为水气盛,风与水气相搏击,风邪强于水气,就会发生瘾疹,而且身体发痒,痒是风邪外透的表现,称为泄风,日久不愈,成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水气强于风邪,就会发生水气病,出现身体俯仰困难。风邪与水气互相搏击,就会出现全身浮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则愈,怕风是卫气虚,这是风水病;不怕风的,小便通利,这是上焦有寒,病人口中涎沫多,这是黄汗病。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寸口部的脉象沉滑,为体内有水气,面目浮肿,发热,名叫风水;望诊可见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醒的一样,颈部的脉管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压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不起的,这是风水病。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患太阳病,脉象浮而兼紧,理应有骨节疼痛的症状,今反不疼,身体反而感到沉重而酸,病人口不渴,出汗以后病可以好,这是风水病。怕冷的,这是身体极度虚弱而又发汗损伤卫阳所引起的。口渴而不怕冷的,这是皮水病。全身浮肿而又怕冷的,症状象周痹病。胸中憋闷,不能进食,反觉骨节疼痛,傍晚时烦躁不安,不能入眠,这是黄汗病。咳嗽而又气喘,口不渴的,这是肺胀病。其症状象水肿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可以痊愈。然而这些患水气病的人,口渴而腹泻,小便次数较多的,都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

  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心水病患者,可出现身体沉重而呼吸短促不畅,不能平卧,心烦而躁动不安,前阴部肿胀等症状。

  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水病患者,可出现肚子肿大,身体不能自由转动,胁下、腹部疼痛,口中常常产生少许的津液,小便时通时不通等症状。

  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肺水病人,可出现身体浮肿,小便困难,大便时常水粪混杂如鸭粪样等症状。

  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胀大,四肢很沉重,口中没有津液,少气,小便困难等症状。

  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肿大,肚脐肿,腰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牛鼻上汗一样,两脚冷,面部反而消瘦等症状。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治疗水肿病的原则是:腰以下浮肿的,应当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腰以上浮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就会好。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名曰水分。

  寸口的脉象沉而迟,沉脉为有水,迟脉是有寒,寒与水相互搏结为害。脾气虚衰大便就水粪杂下,如鸭溏。胃气虚衰出现身体浮肿;这是水分病。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利;名曰血分。

  少阳脉卑(少阳脉指耳门微前上方部位之脉,脉卑指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少阴脉细,在男子就会有小便不通利,在妇人就会出现经水不通,月经来源是血,经血不通就形成为水气病,叫血分。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则经自下也。

  妇女月经,在月经停后得水气病的,叫血分,这类病难治;先得水气病,后停月经的,叫水分,这类病容易治疗,水去则月经就正常了。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译文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阳),沉则为入(阴),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趴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即气血两虚叫无胃气,弦则不得息(一呼一吸叫一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瘀血留在子宫,形成子宫肌瘤,经络不通,这是血分病。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皆肿,四肢亦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感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沉紧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其冲气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当在后。

  [译文 ]问:水病患者,面目身体、四肢都浮肿,小便少而困难,诊脉时,患者不说水病的问题,反而说胸中痛,气上冲胸,咽中如有炙肉,常常因此而咳嗽喘气,请问老师,这种脉相是什么样的?老师回答: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寒水结在关元,开始的时候水与寒微结,年壮气盛时邪不胜正,感觉不出来;阳气衰弱之后,所伏之邪稍稍干于荣卫,阳气一天天衰弱,阴气一天天增加,所结之寒微动,能挟肾气上冲,(因为肾经上贯膈入肺,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入胸中),造成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生以为是留饮而用大下之法,沉紧脉相不去,病人不会恢复健康,随后又用吐法,病人胃里空虚心里烦燥,咽干口燥想喝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脚都浮肿,又用葶苈利水,当时病情会稍稍减轻,由于饮食不节,腹肿又恢复到之前状况,又加上胸胁痛如奔豚,水邪更严重,就咳嗽喘气上逆,应该先攻其冲气令止(可用苓桂术甘汤),然后再治疗咳嗽,咳嗽好了,气喘不治而愈,先治新病,水当在后。(水饮是本病,咳、冲气、喘等是新病。治水病脐突背平腹胀,用人参生附子牛膝茯苓汤)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水气病,脉沉小的,属于少阴为石水;沉迟的,属于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的,是风水,属太阳,脉浮而不恶风的,为皮水,属太阳;虚肿的,属于气分,发其汗就好了,脉沉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脉浮的,用麻黄加术汤主治。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麻黄加术汤方(治疗荨麻疹、汗未透发的皮痒、牛皮癣痒)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病人,脉象浮,身体重滞,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右四味,剉如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升 半,煮取八合,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有微汗差。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风水病,怕风,全身都浮肿,脉象浮,口不渴,不断地出汗,全身没有大热,用越婢汤治疗。

  越婢汤方(越王勾践的婢女所创,用来治疗头晕、全身浮肿、少腹胀满小便不利)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皮水病人,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肌肉轻微跳动的,用防己茯苓汤治疗。

  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患里水病的人,面目及全身其他部位都浮肿,脉象沉,小便不通利,导致水湿潴留;甘草麻黄汤主之;用越婢加术汤治疗也可以。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复令汗出,不汗再服。

  越婢加术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白术四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若重汗出而发热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汤。

  问:黄汗这种病,身体浮肿,发热汗出而口渴,病状像风水,汗出沾衣,颜色正黄如黄柏汁一样,脉象沉,这种病是怎样得的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出汗以后,进入水中洗浴,水湿从汗孔渗入肌肤而得病,宜用黄芪芍药桂枝汤治疗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以美酒醢易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患黄汗病,其症状:两小腿寒冷,假如小腿发热,这属于历节病;进食后出汗,又常常在晚上睡觉时身体出汗较多(盗汗)的,这是虚劳病;如果汗出以后,反而发热的,日久身上肌肤干燥粗糙得象鳞甲般交错;长期发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沉重,汗出以后,身体感到轻松的,日久必然出现肌肉掣动,而且胸中疼痛,又从腰以上必然出汗,腰以下没有汗,腰及髋部胀痛,好象有虫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不能吃东西,身体疼痛、重滞,烦躁,小便不通畅,这是黄汗病,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寸口脉沉而弱,沉脉主骨病,弱脉主筋病,沉脉主肾病,弱脉主肝病。如果汗出后浸入水中,汗为心液,汗与水湿相互搏击伤及心气;汗湿流注关节,则关节肿痛,出黄汗,所以叫做历节病。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两胫热,便为历节。

  过食酸味的东西会伤筋,筋受伤则变弛缓,走路不方便,这叫作泄;过食咸味的东西则伤骨,骨受伤则痿软无力,不能行立,这称为之枯。筋缓与骨痿相合,称之为断泄。营气不通,则卫气不能随营气运行,营卫都虚弱,三焦功能失职,不能够统御水道输送精气,则四肢失养,身体极度消瘦,唯独两脚肿大,出黄汗,小腿发凉,假若出现发热,则为历节病。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浮而弱,弱脉为阴血虚少,浮脉为外感风邪,风邪搏结于血虚之经脉,致经脉痹阻,故出现关节牵掣疼痛。

  肥盛之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肥胖人的脉象涩小,症见气短,自汗,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这是由于饮酒以后汗出感受风邪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赢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之。

  全身各个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而两脚肿大似乎要和肢体脱离一样,头晕,气短,时时想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风湿关节炎,瘦型糖尿病,脚肿,降血糖)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眼。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历节病人,关节疼痛剧烈而不能随意屈伸的,用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治疗。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

  乌头五枚(切)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右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 ,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 ,去滓,纳蜜再煮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脾加白术汤主之。(二方俱见前)

  历节病,疼痛,两脚肿大,大小便不利,脉沉紧的,用甘草麻黄汤主治;脉沉而细数的,用越脾加白术汤主治。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老师说:寸口的脉象迟而涩,脉迟为有寒,脉涩是血虚。趺阳部位的脉象微而迟,脉微主脾阳不足,脉迟为寒气内盛,寒盛阳虚,不暖四肢,故而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说明营卫运行不利,营卫运行不通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通,不能温暖肌肤,则觉身冷,阴气不通,就觉骨痛;阳气先通而阴气不跟着流行,就怕冷,阴气先通而阳气不跟着流行,不能濡养肌肉,则觉麻木不仁,阴气和阳气相互协调,营卫之气才能正常运行,胸中宗气就会流转,寒气就能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就会从后阴失气而排泄,虚证的邪气,就会从前阴由小便排出,这叫作气分病。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气分病,心下胃脘坚硬,用手触摸如盘如杯,这是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胃脘所致,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治疗。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 细辛三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汗出即愈。

  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枳实白术汤主之。

  水饮痞结胃脘,心下坚硬,象盘那样大小,边缘象圆盘那样坚硬,这是水饮寒邪停积而成,用枳术汤治疗。

  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若渴者,栝蒌瞿麦薯蓣丸主之。

  病人小便少,是有因为水气,如果口渴的,用栝楼矍麦薯蓣丸治疗。

  栝蒌瞿麦薯蓣丸方(急性膀胱炎,膀胱结石)

  栝蒌根二两 瞿麦一两 薯蓣二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三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可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者,滑石乱发白鱼散主之;茯苓白术戎盐汤亦主之。

  小便不通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的,用滑石乱发白鱼散主治,茯苓白术戎盐汤也可治疗。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白鱼,一说是书中蛀虫,倪海厦说是白鲤鱼)

  滑石一斤 乱发一斤(烧) 白鱼一斤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严重的肾结石,大块肾结石)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 戎盐二枚(弹丸大)

  右三味,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戎盐,更上微火一二沸化之,分温三服。

  

白话注解说明

本人是民间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发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非常好的一个珍贵版本。南阳医圣祠里的镇馆之宝就是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出自于同个版本)。这本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但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很多,所以关于它的注解基本上找不到,没名门大家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注解。对于没有一定医学基础和古汉语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为此,本人就对这本书进行一个简单的白话文注解,以帮助现代自学中医者理解古文。本次以段译的形式,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于处方部分没有做注解。本次白话文注解,首先以网上流行容易查到的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两本书都没有的内容,则由郑州民间中医爱好者刘建军(@故乡的云)完成白话文注解工作。书中带有“[译文]”标记和“()”括号内的内容,均为刘建军所写。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南阳林山注解·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六气主客等部分 ,参考了钱婷婷《黄帝内经·素问》的译文。在此对参考过的网站、文献和提供帮助的前辈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亦可将错误之处指出,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邮箱:351251086@qq.com 资料下载网站:经方之家(本网站有多个镜像),网址: www.jingfangzhijia.cn,微信公众号:jingfangzhijia2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

  2021.6.1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