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首页 > 人纪教程 > 资料下载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 正文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白话注解 桂林古本9《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翻译

日期:2021-06-16 21:25:06   来源:资料下载   编辑:zadmin    点击: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译文]湿气造成的疾病,内外上下,四外流窜,随邪变化,病症各不相同,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焦,主要是由雾露引起的,头痛,脖子僵硬,两侧额头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治。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译文]湿气在下焦,主要是由于冷水引起,从腰以下沉重,两脚浮肿,脉沉而涩的,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治。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译文]湿气在外,和风邪相搏,流传于经络之中,骨节烦疼,喜欢躺着不想吃饭,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微发汗,让风和湿都退去;如果怕冷,身体疼痛,四肢僵硬不灵活,脉浮而细紧,这是寒气入侵,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等)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译文]湿气在体内与脾相搏,发病后腹中胀满;胃受寒后相互斗争,变为腹泄。腹中胀满宜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治疗;腹泄宜用理中汤治疗;若向上焦发展就会影响到肺,成为肺寒,宜用小表青龙汤治疗;如果向下发展就会影响到肾,成为小便淋沥不尽,宜用五苓散治疗;本来就脾胃虚寒的,湿气久留,两者相互影响,发病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按水饮病治疗。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 (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 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厉害,脉象沉细的,这叫湿痹,湿痹的症候表现,多有小便不通畅,大便溏泄。治法应该利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周身疼痛、发热、肌肤发黄、色如烟熏的,这是湿邪久郁化热、湿热郁遏之候。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部出汗,背部强硬不舒,形寒怕冷,想要盖被或烤火取暖,这是寒湿郁于肌表,卫阳被遏之证,治当温阳化湿解表,不可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势必损伤正气,导致阳气下陷、湿阻于中,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通畅、口渴不能饮、舌上生苔等证。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久患湿病的人,如果误用攻下,出现额上出汗、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病情险恶;如果出现腹泻不停止的,为脾阳衰竭,也属危候。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问:风湿之邪相合,引起周身疼痛,依照治疗法则,应当发汗驱邪,汗出邪散则病可痊愈。但正遇到天阴下雨不止,医生说可以发汗,发了汗病却不愈,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因为发汗太过,汗出很多,这样只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然存在,所以没有痊愈。倘若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病,只宜让病人微微出汗,这样风邪和湿邪才能同时解除。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体疼痛、发热、面色发黄、气喘、头痛、鼻塞、心烦不安,如果病人脉象大,饮食正常的,这是胃肠调和无病,湿热郁滞在上所致,所以鼻塞。在治疗上,可用药塞入鼻孔里,就可痊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患湿病的人,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宁的,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比较适宜,千万不可用火熏、温针等火攻的方法治疗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汉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人周身疼痛,发热,午后增剧的,这叫风湿。风湿的成因,是汗出后感受风邪,或长期贪凉取冷所致。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病人,脉象浮,身体重滞,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服上药后应当感觉皮肤中象有虫爬行,腰以下有冷感,服药后坐在被子上,再用一床被子围饶腰以下部位,温暖使微汗出,病可痊愈。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患外感伤寒病已有八九天,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安,不能自由转侧,不呕吐,口也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干结,小便通利的,可用白术附子汤治疗。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 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第一次服药后自觉身体麻木,半天后再服一次,三次全部服完,病人出现瞑眩、头晕眼花等症状,不要大惊小怪,这是白术、附子的药力在皮中逐除水湿而病邪未尽的缘故。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肌肉、关节,出现疼痛难忍,四肢抽掣,关节屈伸不利,用手触摸则疼痛加剧,汗出,气短,小便不通利,怕风,不愿脱减衣服,或出现轻度水肿的,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 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第一次服后身微汗出而病愈。饮食正常,汗出后又有心烦的,则服五合。恐怕服一升 量多的,以服六、七合为好。

  

白话注解说明

本人是民间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发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非常好的一个珍贵版本。南阳医圣祠里的镇馆之宝就是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出自于同个版本)。这本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但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很多,所以关于它的注解基本上找不到,没名门大家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注解。对于没有一定医学基础和古汉语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为此,本人就对这本书进行一个简单的白话文注解,以帮助现代自学中医者理解古文。本次以段译的形式,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于处方部分没有做注解。本次白话文注解,首先以网上流行容易查到的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两本书都没有的内容,则由郑州民间中医爱好者刘建军(@故乡的云)完成白话文注解工作。书中带有“[译文]”标记和“()”括号内的内容,均为刘建军所写。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南阳林山注解·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六气主客等部分 ,参考了钱婷婷《黄帝内经·素问》的译文。在此对参考过的网站、文献和提供帮助的前辈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亦可将错误之处指出,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邮箱:351251086@qq.com 资料下载网站:经方之家(本网站有多个镜像),网址: www.jingfangchuanqi.cn,微信公众号:jingfangzhijia2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

  2021.6.1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