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首页 > 人纪教程 > 资料下载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 正文

平脉法第二 白话文注解 桂林古本2伤寒杂病论/经方之家首发

日期:2021-06-14 13:44:57   来源:资料下载   编辑:zadmin    点击: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这是什么意思呢?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答:大体说来,脉象一般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

  [译文]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动脉的形态是脉跳快,仅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象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这就叫动脉。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译文]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译文]脉博跳动,中间停止一下,然后又跳的稍微快一点,就是停一下后,可以继续跳动的,(有一个脉搏跳的快,类似西医的房性前期收缩)叫结脉,是阴证;脉博跳动,中间停止一下,不能自己恢复,过了一会才接着跳动,(脉搏缺少一个跳动,类似西医的窦性停搏)叫代脉,是阴证;这种结脉和代脉,都很难治。

  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

  [译文]寸口有尺中都见促脉,促脉是阳盛热结瘀血之候,当病血,为实;寸口和尺中都见结脉,结脉是阴盛血泣气阻,是亡血后之脉,故当亡血,为虚;如果促脉上溢寸口为上焦阳盛,血溢上行之病,当吐血或鼻中衄血;如果促脉出现在尺中,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译文]脉象数的,一般主热,表现为长时间跳的快而不歇止。如果数脉中而见歇止,是邪气结滞、正气郁结。脉数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心烦、下利不止的变证。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

  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脉象中有邪气伤人的病脉,是怎么回事?老师答:脉象中有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脉象就是邪气伤人所致的病脉,是邪气侵害各经脉所致病变的反映。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脉象有相互乘侮、有纵横、有顺逆,讲的是什么呢?老师答:四时各有平脉,五脏之气与之相应,所以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脉。如果五脏之气相乘相克,则为病脉。其中,如果脏腑之气相乘,克其所胜的,例如夏令脉应洪,反见沉脉,是肾水乘心火;春季脉应弦,反见浮脉的,是肺金乘肝木,这些就叫纵。如果脏腑之气反侮,反乘其不胜的,例如冬季脉应沉,反见洪脉的,是心火反侮肾水;秋令脉当浮,反见弦脉的,是肝木反侮肺金,这些就叫横。如果秋令反见沉脉,是肾水乘肺金;春季反见洪脉,是心火乘肝木,这些是子气克母,名叫逆。如果冬令反见浮脉,是肺金乘肾水;夏令反见弦脉,是肝木乘心火,这些是母气乘子,名叫顺。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问:濡弱脉为什么对十一脏都适宜?老师答:濡弱是胃气调和之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俱赖胃气以滋生,所以濡弱脉对十一脏都适宜。

  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

  [译文]

  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象浮而紧的,叫做弦脉,不过弦脉的形状端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动;而紧脉却形如转紧的绳索,按之移动。二者以此为辨。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无力,这是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是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妇女如出现此脉,多是流产或崩露下血之后;男子如出现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问:我曾被人问难,紧脉是怎样产生的?老师答:假如发汗太过,或者催吐,导致肺脏虚寒,可致紧脉;假如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饮内停,也能产生紧脉;如果患虚寒腹泻,因胃中虚寒,同样可致紧脉。

  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寸口脉象浮紧,为表实邪盛,当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

  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误下后阳气更虚,里寒更甚,里寒凝滞,肠道气机受阻,就产生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来发其汗,使得水寒之气相搏结,因此,就发生了气逆噎塞的变证。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部脉微,尺部脉紧,微为阳气衰微,紧是阴寒内盛。阴邪常盛而阳衰,所以病人虚弱多汗。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脉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邪气盛。风邪与正气相互搏结,轻的邪犯肌表而出现皮肤出疹,身体搔痒、名叫泄风;重的风邪久羁不去,皮肤溃烂结痂,而形成痂癞。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寸口脉浮而大,浮主正气虚,大主邪气实。浮大脉见于尺部的,是正虚于下,邪气关闭下焦,而致小便不通,这就叫“关”;浮大脉见于寸部的,是正虚于上,邪气格拒上焦,所以吐逆,这就叫“格”。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涩,微是卫气虚运行不力,涩是营阴不足。卫虚而营不足,营卫不能相互协调,三焦失去依靠,就会导致身体麻痹不仁。营气不足,筋脉失养,则身体疼痛剧烈、口难说话;卫气虚弱,不能卫外,则怕冷、呵欠连连。营卫俱虚,三焦失养,不能各司其职,上焦失职,则嗳气吞酸;中焦失职,则不能消化饮食;下焦失职,则大小便失禁。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主卫气虚,涩主营气不足。卫气虚弱,则面色萎黄;营气不足,则面色发青。营好比树根,卫好比枝叶,营卫俱虚,则根本枝叶皆枯萎,所以出现畏寒战栗、咳嗽气逆、唾吐腥臭脓血及涎沫。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寸口脉微而缓,微为卫气不足,不能固外,则肌腠空虚;缓是胃气有余,胃气充盛则能消化饮食、吸取水分。饮食入胃,才能生成营卫,运行于脉道;水分经胃的吸收,输送于经脉,才有血液的生成。营气虽盛而卫气弱,外则不能固护肌表,内则不能固其血,就会产生血崩之证。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译文]寸口脉弱而缓,弱主阳气不足,运化不及;缓主胃中谷气有余,饮食停滞,所以出现嗳气、吞酸、饮食不下、胸脘满闷的症状。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译文]寸口脉弱而迟,弱是卫气虚弱,迟是营中有寒。营是血,血中受寒就发热;卫是气,气不足就会出现胃脘痞满,虽感觉饥饿却不能饮食。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

  [译文]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没有外证的,这种病属于内伤。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译文]寸口脉弱而涩,尺脉濡弱的,男子是经常亡失精液,女子则是赤白带较多。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

  [译文]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应该发瘾疹(类似风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过敏性风疹);假如脉浮数,按之反平者,是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的,是内毒,应有发表的方法,令其外出;如果误用攻下法则会邪毒内陷,内陷了就预后不良。

  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译文]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应该会发痈脓;病人发热,脓会暴出;如果没有发热,过一段时间也一定会有痈脓。

  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译文]寸口脉象浮滑,按之弦而急者,这是内发痈病,咳嗽胸中痛的是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的是肠痈,当大便拉出脓血。

  寸口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译文]寸口脉象大而涩,有时脉弦,没有恶寒和发热,这是浸淫疮造成的,如果脉细,则很难治愈。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译文]趺阳脉浮而紧,浮为气虚,紧为寒甚,气虚则腹部胀满,寒甚则腹中绞痛。气虚寒甚相合,就会出现肠鸣,腹中气机转动,气机一转动则胸膈壅滞之气得以下行。如果少阴脉不现的,是虚寒之气结于下焦,可致外阴部肿大而疼痛。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译文]趺阳脉微而紧,紧为里寒,微为气虚。微紧相合,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以产生短气。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译文]趺阳脉大而紧,脉大为虚,紧为寒盛,正虚而阴寒邪甚,应当见腹泻等症,治疗较为困难。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饐,言胃气虚竭也;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滑则为哕,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译文]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就会出现呃逆。这都是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用治实证的方法治疗虚证,对于空虚之证,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如果脉浮而鼻中干燥的,势必会出现鼻孔出血。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不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译文]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调和无病。如果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受损,数是脾气被扰,这些征象就是脾胃两伤。这并不是脾胃原来虚弱,而是医生误用下法造成的。误下致脾气损伤,营卫之气内陷,故数脉变微,而脉浮仍在。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气症减;其脉仍浮,主邪气独留胃中,所以腹中饥饿,却不能消化水谷,潮热,口渴。如果数脉转为迟缓,并与病前脉的至数相同,同时知饥能食,这是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如果病人脉数始终不去,为邪热稽留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生恶疮。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译文]趺阳脉浮而涩,而少阴太溪脉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应当腹泻,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见浮而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涩,可知是脾胃虚弱,所以应当腹泻。这里所说的少阴脉正常,是指少阴脉弦而浮,这是少阴经气调和之脉,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见滑而数的,则为邪热内郁,应当出现解脓血大便的症状。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也。

  [译文]趺阳脉浮而芤,浮主卫气虚,芤主营气伤,营卫之气衰微,不能充养形体,所以身体消瘦、皮肤粗糙,甚至皮肤干燥成鳞甲之状。

  趺阳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胃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译文]趺阳脉脉象浮而大,浮是气实,大为血虚。血虚则阴亏,阴虚则阳亢。如果膀胱空虚,阳热乘虚下乘,小便应当黄赤短涩,现反见小便通畅而大汗出,照理阳气应虚衰,现阳气反而盛实,致使津液大量外泄,营血受到煎熬而虚竭,出现口干、心烦不能安睡、肉消形瘦等证。医生如再用峻猛药攻下,必使阴液更伤,阴竭而阳脱,势必出现大便泻下如污泥的变证,预后不良。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译文]问:脉来大而盛,又忽然沉下,像转珠一样的,叫做滑脉,这是什么意思?老师答:沉脉是少阴纯阴之象,脉大而盛是阳明正阳之象。少阴为先天之本,阳明是后天之本,阳明少阴两相结合,则气血充盈,流行疾急,所以脉滑,而其关尺脉必自然相平。

  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译文]如果如果趺阳脉微沉的,是阳明里实未甚,则饮食尚可;如果尺脉不平而微浮紧的,这是少阴阴盛,病人一定会出现两大腿内侧出汗、阴部潮湿的症状。

  趺阳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译文]脉象浮而滑,浮主热在外,滑主邪气盛,浮滑脉并见,为阳热亢盛之象。如果病人的脉象由浮滑转为数疾,并见发热、汗出而不解的,这是阳热亢盛至极,气血运行失去常度,阴液行将枯竭,病情险恶。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译文]趺阳脉滑而紧,滑主胃有实邪,紧主脾有实邪。脾胃之邪相互搏击,各持其强,自相伤害,这就好象用手握住刀口,因而产生创伤。

  趺阳脉沉而微,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译文]趺阳脉沉而数,沉主邪实于里,数主热,热能消化水谷,治疗较易。如果脉不沉数而沉紧,为里寒甚,属难治之候。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译文]趺阳脉伏而涩,伏为中焦壅塞,水谷不化,所以吐逆;涩为脏气内结,脾虚不运,所以饮食不能入口,这也叫关格。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译文]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这是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由于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想减衣裸体。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译文]少阴脉弱而涩,弱为阴虚,阴虚心火上炎,则微见心烦;涩为血少,阴血虚少,血行不畅,不能温暖四肢,则为四肢厥冷。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译文]趺阳脉隐伏不显,主脾阳衰微。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周身上下,所以身体冷而皮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译文]

  少阴脉象不现,是肾气衰竭、精血不足。肾阴虚竭,不能潜阳,阳气上奔,迫促胸膈,宗气反而被阻,聚而不行,致血结心下。阳气若退于下,阳气下行,则阴部及两大腿内侧发热;阳与阴相争,阴阳之气两相郁遏,营卫俱不通行,所以出现身体厥冷不仁,失去感觉,状若死人,这就叫尸厥,应当针刺期门,巨阙穴。

  [译文]

  妊娠脉弦数而细,少腹痛,手心热,此为热结胞中,不先其时治之,必有产难。

  怀孕妇女的脉相弦数而细,少腹部疼痛,手心发热,这是因为热结在子宫,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来一定会难产。

  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此为浊未下;若浊已下而脉如故者,此为魂脱,为难治。

  产妇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这是因为胎盘还没有掉出来;如果胎盘已经下来还有这种脉相,是魂脱,很难治。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凡是脉象浮数的,一般多见于表证,当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如果还伴有身体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饮食和正常人一样,这是局部将患痈肿的表现。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么样?老师答: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人如果不饮水,以致津液亏虚,脉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脉象涩,并见唇、口干燥。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问:人羞愧时,脉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脉象浮,并见面色忽红忽白。

  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一般说来,寸口脉微主阳虚,濡主血少,弱主阴虚发热,紧主寒。凡阳虚血少而又被寒邪所乘,气血不能通达内外,轻则出现口紧急,不能言语、畏寒战栗;重则出现四肢厥冷、昏晕而失去知觉。究其根源,在于胃虚不能纳谷,脾虚不能运化,外不能滋养形骸,内不能营养五脏。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一般说来,寸口脉微主阳虚,濡主血少,弱主阴虚发热,紧主寒。凡阳虚血少而又被寒邪所乘,气血不能通达内外,轻则出现口紧急,不能言语、畏寒战栗;重则出现四肢厥冷、昏晕而失去知觉。究其根源,在于胃虚不能纳谷,脾虚不能运化,外不能滋养形骸,内不能营养五脏。

  师曰:发热则脉躁,恶寒则脉静,脉随证转者,为病疟。

  老师说:发热时脉躁动,恶寒的时候脉很平静,这是疟疾。

  师曰: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为其形损故也。

  老师: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证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表现,属于死证。

  师曰:脉乍大乍小,乍静乍乱,见人惊恐者,为祟发于胆,气竭故也。

  老师说:脉忽大忽小,忽静忽乱,看见人就很害怕,这是邪祟扰乱人的胆气,造成阳气衰竭所致。

  师曰:人脉皆无病,暴发重病,不省人事者,为厉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老师说:人脉都正常没病,去突然爆发重病,不省人事,这是历鬼附体,用祝由可以治,会说话的可以治好,如果不会说话的,就治不好。

  师曰: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掣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油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脉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气喘不止,汤水不进,身体麻木不仁,失去知觉,神情忽而安静忽而躁扰,这是频临死亡的脉证。要想知道哪一脏的脏气先绝,可以根据其它症状进行判断。假如汗出头发湿润而又气喘不休的,这是肺气先绝;如果阳热独盛,肤色如烟熏一样,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这是心气先绝;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颤、摇动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如果口的周围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黄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乱,两目直视的,这是肾气先绝。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另外,对某一脏来说,又有阴先绝或阳先绝的不同,这可从死后的表现判断。如果阳气先绝、阴气后绝的,这种人死后,身体必发青色;而阴气先绝,阳气后绝的,身体必然出现红色,而且腋下及心窝部仍然温暖。

  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奇经八脉不属于十二经,另有各自的通道。奇经八脉所得的疾病也不外乎阴阳,治法按十二经来辨证。如果督脉有病,脊背强直,隐隐作痛,脉应该是微浮而急,按之涩,按太阳病来治。

  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任脉有病,就会内部疼痛有疝瘕,脉相沉而结,按太阴病治。

  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冲脉有病,会气上逆而里争,脉相浮虚而数,按太阴病治。

  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

  带脉为病,腹痛,腰部怕冷,腰痛,脉相沉而细,按少阴病来治

  阳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

  阳跷脉有病,病在身体的外侧,因为脉气行于外侧,脉相弦急,按之比较缓和,按少阳病来治。

  阴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阴跷脉有病,病在身体内侧,因为脉气行于内侧,脉相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按厥阴病来治。

  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

  阳维脉与各阳经相交会,其病在脉外,表现来恶寒或发热,脉相浮而虚,按气分来治。

  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阴维脉与各阴经相交会,其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发热,脉相弦而涩,按血分来治。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为气血之别,使不拘于一经也。

  阳维与阳经交会,阴维与阴经交会,分属于气血,所以治疗时不必拘束于一经来治。

  奇经八脉之病,由各经受邪,久久移传,或劳伤所致,非暴发也。

  奇经八脉的病,由于各经受邪后,没能及时治好而拖延传经造成的,或者因为劳伤造成,并非爆发。

  问曰:八脉内伤何以别之?师曰: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则气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跷伤,则身左不仁;阴跷伤,则身右不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译文]问:奇经八脉引起的疾病怎样区分?老师说:督脉之病,身体柔弱不想伸展,不能久站,站立则隐隐发胀;伤脉之病,小便多,且小便颜色白浊;冲脉之病,咳嗽不休,是干咳,只有声音,没有痰;劳累就会气喘;带脉伤,腰一圈发冷;阳跷脉伤,则身体左侧不灵活;阴跷脉伤,则身体右侧不灵活;阳维脉伤,则很怕冷畏寒,皮肤常湿腻;阴维脉伤,则特别怕热,皮肤常枯燥。

  问曰: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跷伤,脉时大而弦;阴跷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问曰:其治奈何?师曰: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跷伤,则益胆;阴跷伤,则补肝;阳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译文]本段不译。

  问曰:其处方奈何?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

  [译文]问:奇经八脉之伤该怎样开方用药呢?老师回答:跟据身体的虚实,考察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方法,权衡用之,就不会有过失了。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