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首页 > 人纪教程 > 资料下载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注解》 > 正文

平脉法第一 桂林古本1伤寒杂病论 白话文注解/经方之家首发

日期:2021-06-14 13:42:57   来源:资料下载   编辑:zadmin    点击: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第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译文]问:通过诊脉,为什么就能知道身体中的气血藏府是否有问题呢?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译文]老师说: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由于失血过多),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气血的盛衰:气尤其是阳气足则脉有力,血足则脉充盈。反之则脉微,脉细。

  (2)气血的通畅:气滞——弦脉,血瘀——涩脉

  (3)邪气的性质和多少:病理脉象与与邪气的多少、邪气的性质等有关。例如:风邪脉浮,寒邪脉紧、脉迟,湿邪脉濡、脉细,热邪脉数、脉洪。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译文]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势必产生影响,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春天脉象弦,秋天脉象浮,冬天脉象沉,夏天脉象洪。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并且,人一生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的快,或见脉搏跳的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师答:你所问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译文]所以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随呼吸出入,人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漏刻中水下二刻,则循环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脉,就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如果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假如脉与病症不相对应,必须了解变化的根源。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因此,必须审查病在表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查推断脏腑的盛衰。如果掌握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后,以传给有知识的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译文]老师说:平脉的方法,脉分浮、中、沉三部。浮部以诊断皮肤经络之气;沉部以诊断五脏之气;中部以诊断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译文]老师说:脉分寸、关、尺,寸脉候阳气,对应脏腑是心肺;尺脉候阴血,对应脏腑是肾及命门;所以称为阴阳。关脉是阴阳的交界处,以候肝胆脾胃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译文]问:《难经》说:脉有三菽重、六菽重的,是怎么回事?老师答:医生用手指按脉,如三粒小豆一样的重量就能切得脉搏的,是肺气之脉;如六粒小豆一样的重量而切得脉搏的,是心气之脉;如九粒小豆一样的重量而切得脉搏的,是脾气之脉;如十二粒小豆的重量而切得脉搏的,是肝气之脉;重按至骨始得脉搏的,是肾气之脉。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译文]假如病人腹泻,寸关尺均摸不到脉搏,但尺部时而出现脉微微搏动,随呼吸而至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一息而脉二至的损脉,则是难治之证。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问:东方肝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肝,属木,又叫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的平脉,如果肝病而见濡弱之脉,示疾病将愈。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译文]假如为单纯弦脉的,预后不良。为什么呢?因为其脉如弓弦一样直,这是肝脏损伤,所以知道预后不良。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译文]南方心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心属火,又叫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的平脉。心病而见洪大脉,是疾病将愈。假如脉象来时微弱去时大,这是反常的现象,叫做“反”,主病在里。如果脉来时小而去时大,这叫“覆”,主病在表。如果脉浮取而微来时小的,就会出现汗出。如果脉沉取微而去时大的,则会出现关格不通,没有小便。此时,倘若头部无汗的,其病尚可以治疗;倘若有汗的,属于死候。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西方肺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肺属金,又叫太阴,其脉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脉。如果肺病而见此脉,或见缓迟的,是疾病将愈。如果出现数脉的,那么疾病就将增剧。为什么呢?脉数,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会形成痈肿,是难治之证。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译文]北方肾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肾属水,其脉是沉而石,如果肾病见此脉,是疾病将愈。如果是实大的脉,病情会加剧;为什么呢?实大的脉,是长夏土的王时,土克北方水,如果得实大脉,实为血壅,大为气塞,气塞血壅,象粗而坚,病由中气不能运化,失消谷纳精之用,五脏之精气皆不能合藏于肾,土克水,所以水脏很快就会枯涸。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译文]人迎:喉结两傍人迎穴处,候上下左右气血盈亏;趺阳脉:候胃经,足背冲阳穴处。人迎脉大,趺阳脉小,这是正常的;如果人迎脉和趺阳脉一样大,就是逆;如果人迎脉比趺阳脉小,是大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的力量强大,下降的力理弱小,反此就是逆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老师说:风、寒、湿、暑、燥、火六种病邪伤害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邪气伤寒身体各有特定的部位,疾病的发生是有先后规律的;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

  风邪多在前面伤害人体,寒邪多在背后伤害人体;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浮脉,寒邪侵袭人体表现为紧脉,雾露之邪伤害人体皮肤腠理,湿浊之邪流注关节,极寒之邪易伤经脉,极热之邪易伤络脉;风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浮脉,寒邪侵袭人体表现为紧脉,

  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译文]本段不译,保持原文。

  [原文]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问:高明的医生,通过察颜观色就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请老师给以指教。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译文]老师说:病人的色泽和脉相,色泽表现在外,脉相体现内部情况;外在的色泽虽然反应的是内脏,也有内外之分;观察色泽的关键部位是明堂(额头中心)和阙庭(两眉中间);观察色泽的方法,是用大拇指推一下后观察;观察明堂从上向下推,观察阙庭从下向上推;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容易知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需要认真思考,如果心迷意惑,就很难给你说清楚。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译文]本段及以下各段不译,保持原文。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译文]问:人的色泽反应疾病,也有内外之分,怎样区别呢?老师回答:一看就知道的是外,如果在明堂阙庭处用手指推后才能看到的,是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译文]突然发病的,先表现在色泽上,脉相上还显示不出来;对于发病时间长的,首先在脉相上就会体现出来,而色泽上不是很明显;如果疾病已经进入脏器,没有其它症状,这时候在脉相上会有体现,但色泽不明显;如果是长年的慢性病,在脉上有体现,色泽上也不明显。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译文]人的色泽能句反应出生死,这是什么意思?老师回答:假如色泽黄的像螃蟹的腹部,是有生气表现;如果色泽像枳实那样的黄色,是没有生气,预后不良;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其它颜色都参照这个来判断。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译文]本段及以下不译,保持原文。

  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本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病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译文]老师说:医生诊脉时,病人打哈欠的,这是没有病。医生诊脉时,病人呻吟的,这是有病。如果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摇头说话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好象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这是脘腹疼痛。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译文]病人长长叹气,出气声音高,吸气声音小,这是病在上焦;出气声音小,吸气声音大,这是病在下焦;吐气和吸气急促的,是病在中焦并有痛的地方;说话声音唧唧细语而叹息的是身体疼痛;问病人,病人却不想说,先哭起来然后才说话,必定有忧郁;问了半天病人也不说话,然后流泪不止,一定是有啥难言之隐;问之不语,反复问之后对方却微笑起来,一定是有没法张口的疾病(比如隐私部位的疾病)。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译文] 谵语(说胡话)一般属实证,郑声一般属虚证。所谓郑声,是指语言重复、声低息微的症候。如果说声音低微,是气虚;说话声音高亢,是气实;欲说话先手搞胸中的,是胸中满痛;欲说话手先按腹部的,是腹部满痛;欲说话却又说不出声,是咽喉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译文]老师说:脉象有病而外形无病的,叫做行尸,是脏腑生气已竭的表现,如果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就会夭折而死亡。如果外形病而脉象正常的,叫做内虚,这是缺乏水谷之气所致,虽然身体困苦,也无危害。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译文]老师说:给肥胖人诊脉,如果脉浮,应当寻求致浮的原因;为瘦弱人诊脉,如果脉沉,应当查找致沉的根源。这是因为,肥胖人脉象本应当沉,现反而见浮;瘦弱人脉象本应浮,现反而见沉,都是反常之脉,所以应当查找原因。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译文]老师说:脉随呼吸之气的出入而行。初按脉搏时,其脉来得快,去得快,这是因为呼吸之气呼出的快吸进的慢,叫做内虚外实。初按脉时,其脉来的慢,去的快,这是因为呼吸之气呼出的慢吸进的快,名叫内实外虚。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译文]寸口卫气过盛的,叫高;营气过盛的,叫章;营卫之气均盛的,名叫纲。卫气弱的叫惵;营气弱的叫卑;营卫之气均弱的,名叫损。卫气调和的,名叫缓;营气调和的,名叫迟;营卫之气均调和的,名叫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译文]寸部脉浮大而柔软,尺部脉也浮大而柔软,寸脉与尺脉相等同的,这是阴阳之气平和之象,名叫缓脉,是正常人和缓之脉。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译文]问:二月见毛浮脉,根据什么断言到秋天就会死亡?老师答:二月期间,脉象应当濡弱,反而出现毛浮(如毛之浮),所以知道到冬天会死。二月是肝气当令的时候,肝属木,脉应濡弱,却反而见毛浮脉,毛浮是肺脉,肺属金,金来克木,所以知道到秋天就会死亡。其它各季的脉象都可依此类推。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译文]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这是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全身畅汗的,到第二天病就会解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所以知道病当痊愈。其它季节的脉象也可以类推。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译文]问:有些疾病,根据起病的时间,怎样能预知病愈的时间?

  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译文]答:假设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阳,半夜为阴,阳不和得阴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阴不和得阳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译文]问:诊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译文]答:如果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这是阴阳平和之象。此时,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译文]老师说:寸脉下不及关,是阳绝于上;尺脉上不达关,是阴绝于下,这都是不治之候,必死无疑。如果要预测病人的死期,可以根据月令季节与疾病相克的规律来推算。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译文]浮脉在寸部的,病在表;浮脉在尺部的,是病在里;假如在鱼际处摸到濡脉,是寸上寸,是宗气外泄;只能在尺部摸到脉,是肾不藏精,是孤阴无阳之候;如果脉乍高乍卑,乍升乍坠,是阴阳之气错乱,五脏之气严重不平衡,很难治疗。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译文]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所以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所以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所以身体强壮无病。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译文]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府,脉迟的为病在脏。假如出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译文]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一并出现,为风寒侵表的征象。风邪就会伤卫气,寒邪会伤营气。营气卫气都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译文]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外寒束其内热,故洒淅恶寒。(就是怕冷)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

  [译文]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

  [译文]老师说: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译文]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何谓阴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译文]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译文]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译文]如果病人脉涩的,是营气衰弱。如果病人脉浮,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营气衰竭。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译文]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译文]寸口脉三部都呈紧象,寸部脉紧,是雾露等清邪中于上焦,尺部脉紧,是水湿等浊邪中于下焦。由于雾露之邪轻而清,飘浮在上,伤人多伤上焦,故谓之洁,谓之清;水湿之邪重浊而沉,伤人多伤下焦,故谓之浑,谓之浊。清邪伤上伤表,就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腰痛、腿酸等表证;浊邪犯下犯内,就会出现心中寒栗,足膝发凉、大小便失禁等证。这些都是因为表气虚弱,里气不能内守,外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无论是病邪乘表虚而外入伤上,或乘里虚内入伤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乱,表里内外不得通调。如果上焦邪气郁滞不通,内热熏灼于上,就会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烂。如果中焦不调,就会影响脾胃运化机能,导致胃气上逆,脾失运化,营卫之气的生化和转输受到破坏,营卫之气不能通调,血脉也就不畅了。此时,倘若卫气先得通畅,内郁的邪热随卫气外泄,小便必然黄赤,或经络,或脏腑,凡邪热经过之处,由于邪热熏灼,就会发生痈肿;倘若营阴先得通畅,那么,卫气就会虚弱,阴无所使,卫外不固,外邪得以内入,里气与之抗争,就有打喷嚏、声音混浊难出、咽部梗塞等征象。如果外受的寒气与内在的逆气相搏结而不生热,血被热迫,就会出现大便下血如猪肝色的症状。如果阴阳俱竭,中焦脾气衰败,使体液尽泄于下,下关不固,就会出现大便次数频繁而有后重感,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生命就很难保全了。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译文]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这是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假如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如果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甚,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如果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这是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这是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病就比较难治了。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译文]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甚至呕吐和腹泻,病人只有脉相没有改变,紧脉缓和后病就好了,这是将好转要好转的表现。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鞕,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译文]寸口脉浮而大,是邪在表,如果心下反硬,则是热已甚而内结,有热属脏者,可以攻之(下法),但不能发汗解表。如果心下硬,无里证,只见表证,属腑者当先解表,不要认为是饮结而利小便。如果小便数就会造成大便硬,是因为小便将津液排走了。汗多是邪气除而热愈,汗少是邪热不尽,如果脉迟,说明里未实,则不可攻下。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译文]问: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汗出,汗后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

  [译文]老师说:这种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但重按中空,这又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欲驱邪外出,势必与邪激争,所以会发寒战。因为脉象浮,是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当汗出而愈。

  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说明正气不虚。正气充盛,足以驱邪,邪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邪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译文]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就自然汗出而病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老师说:这种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所以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译文]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么道理呢?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译文]答:这种病人的脉象必然微弱。这是因为病中曾经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气也已衰,此时,只要阴阳能自趋调和的,就能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愈。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译文]问:患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译文]老师答: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日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译文]病六七天,手足三部脉皆至,烦燥而口噤不能言,躁扰不安的,是邪气盛,此未欲解。如果三部脉皆至,脉和,其人不烦,目黄,为正气胜,此欲解。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译文]老师说:伏气这种病,必须时时留意观察,注意及时发现病人,以便尽早治疗。假如过去确有邪气内伏,就应该及早诊查。如果脉象微弱的,就会出现咽喉疼痛剧烈,好像创伤一样,这不是喉痹证。病人说:咽喉的确疼痛。虽然如此,现在可以用下法。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译文]老师说:假如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厉害,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到病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证之见症,表证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证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译文]老师说: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很厉害。第二天医生到了病家,见病人朝墙安然入睡,这是热已经退了。此时,即使脉象还未趋调和,也可以断言疾病已经痊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译文]假如病人朝墙而睡,医生来后,并不惊坐而起,却盯着医生,说话吞吐支吾、欲言又止,给他诊查时,却吞咽唾液,这是病人假装生病。假如病人的脉象正常,医生就可故意说这个病很重,应当服涌吐药及泻下药,并须针刺、艾灸数十、数百个穴位,以吓唬病人,这样才能痊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译文] 问:脉象中有灾怪,是怎么回事?老师答:假如有一个病人,既有太阳之脉,又有太阳之证,脉与证相应,于是制作汤药治疗,待到服药后约一顿饭左右的时间,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呕吐,或者严重腹泻,并见腹中疼痛。而医生就诊时没有这些见症,是现在才发生的意外变化,这就叫灾怪。又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呕吐、腹泻?老师答:可能是以前服的其它药,现在才发生作用,所以引起了呕吐、腹泻等症,产生了意外变化。

  

白话注解说明

本人是民间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发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非常好的一个珍贵版本。南阳医圣祠里的镇馆之宝就是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出自于同个版本)。这本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但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很多,所以关于它的注解基本上找不到,没名门大家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注解。对于没有一定医学基础和古汉语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为此,本人就对这本书进行一个简单的白话文注解,以帮助现代自学中医者理解古文。本次以段译的形式,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于处方部分没有做注解。本次白话文注解,首先以网上流行容易查到的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两本书都没有的内容,则由郑州民间中医爱好者刘建军(@故乡的云)完成白话文注解工作。书中带有“[译文]”标记和“()”括号内的内容,均为刘建军所写。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南阳林山注解·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六气主客等部分 ,参考了钱婷婷《黄帝内经·素问》的译文。在此对参考过的网站、文献和提供帮助的前辈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亦可将错误之处指出,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

  2021.6.1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