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

首页 > 人纪教程 > 倪注神农本草经 > 中经 > 正文

中经一(143雄黄-160瓜蒌根)

日期:2021-01-03 20:12:22   来源:倪注神农本草经   编辑:zadmin    点击:

  贰、中经

  本草经卷二,吴普等述,孙星衍,冯翼同辑。中经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去病补羸者本中经。

  一四三、雄黄

  【本经原文】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

  【产地】产我国西部,南省亦有。

  【性味】味辛苦,性温,有毒。

  【主治】雄黄为蚀疮杀虫要药,主辟邪气,疗诸疮,解毒,为外科要剂,亦可内服。

  【别录】疗疥虫疮,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诸蛇毒,解藜芦毒。

  【大明】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虫兽伤。

  【好古】搜肝气,泻肝风,消涎积。

  【用量】普通内服数分,外用无定量。

  【禁忌】雄黄性热有毒,外用易见长,内服难免害,凡服之中病即止,无过剂也,能柔五金干汞,转硫磺,伏粉霜(以轻粉升成之霜。)与雌黄同,或云雄黄变铁,雌黄变锡。

  【吴克潜】按雄黄于疮痬螫外科,昀为急用,以其性能杀虫解毒也,吴俗于五月五日饮雄黄酒,并洒之室角以驱五毒,但须要知道雄黄虽有腐蚀之力,能蚀恶肉以杀虫治疮,但过用终不免侵蚀好肉,故不可多服,外科亦须审慎使用,著名方剂有安虫丸(干漆雄黄巴豆霜),治吐沫水后腹中必虫痛。雄黄解毒丸(巴豆雄黄玉金)治急喉痹咽喉不通,胸膈气促,金锁匙(朴消雄黄大黄)治一切风热,咽喉闭塞为末,吹入喉中。

  一四四、石硫黄

  【本经原文】味酸温,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

  【产地】产火山地带。

  【性味】味酸,性温,有毒。

  【主治】硫磺为补阳要药,主治脾胃虚寒,寒痹冷癖,命门火衰,能发汗以祛寒痰,及疏利大肠,通常性便秘,杀虫,治疮疥。

  【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痛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虫疮,止血杀疥虫。

  【甄权】下气,治腰肾久冷,除冷风顽痹,寒热,生用治疥癣,炼服主虚损泄精。

  【大明】壮阳道,补精骨劳损,风劳气,止嗽,杀脏虫邪鬼。

  【吴普】治妇人血结。

  【李珣】长肌肤,益气力,老人风秘,并宜炼服。

  【容川】能燃,是水中之火也,其味酸,是得木味,水中之阳,发则为木,故味酸而能燃,又是水中之木也,为温下焦肝肾之猛药。

  【灵胎】驱寒燥湿。杀虫化金。

  【用量】普通五分至二钱。

  【禁忌】硫磺为救急妙药,但中病便当已,不可尽剂,畏细辛朴消,中硫磺毒,黑铅煎汤解

  之,或是食鸭肉可解之。

  一四五、雌黄

  【本经原文】味辛平,主恶创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

  【产地】产地同雄黄。

  【性味】味辛性平有毒主恶疮杀虫虱,身痒,邪气诸毒,治身面白驳,散皮死肌,血气虫积心腹痛,为外科要药,与雄黄功相仿。

  一四六、水银

  【本经原文】味辛寒,主疥瘘痂伤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镕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

  【产地】产山西陕西山中。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主治】水银为杀虫要药,主治杨梅疮毒,及皮肤诸病,润肠下死胎。

  【别录】以傅男子阴,阴消无气。

  【藏器】利水道,去热毒。

  【大明】主天行热疾,除风,安神,镇心,治恶疮疥,杀虫,催生下死胎。

  【宗奭】治小儿惊痫热潮。

  【灵胎】除湿热,解疮毒。

  【用量】普通多配合丸散方用,内服约数分,外用无定量。

  【禁忌】水银性沉,与金银诸物同,吞服金银水银者,皆足以致命,饵服者须慎之。

  一四七、石膏

  【本经原文】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坠痛,除邪鬼,产乳金创,又名寒水石。

  【产地】产浙江江苏山东,他省亦有出产。

  【性味】味甘辛,性微寒,无毒。

  【主治】石膏为清凉解热要药,主治肺胃三焦气分之热,大渴热狂,能解肌发汗,又能清热止汗。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甄权】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煎茶去头痛。

  【大明】治天行热狂头风旋,下乳,揭齿益齿。

  【元素】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容川】得石之性多,味虽咸而不甚,且此山之石即能生水,流而为泉,是故此石纯具水性,禀天水之寒,故能清热。

  【药征】主治烦渴,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用量】普通三钱至五钱,大剂二三两。

  【禁忌】伤寒中风太阳症,少阳症之往来寒热等均忌,真寒假热之症或因里虚引起之虚热症亦忌,有金疮下乳亦忌,胃家寒症者亦忌,恶巴豆畏铁。

  一四八、慈石

  【本经原文】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今名磁石。

  【产地】产山中能吸铁。

  【性味】味辛,性寒,无毒。

  【主治】磁石为补肾强阴要药,取其能引肺气入肾,使阴阳安宅,镇惊,明目,通耳,益精。

  【别录】养肾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炼水饮之。

  【甄权】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明之。

  【大明】治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眼昏,除烦躁,小儿误呑针铁等,即研细末以筋肉莫令断与末同呑下。

  【灵胎】补肾降火,强筋壮骨。

  【用量】入煎剂二钱至四钱,水飞用三分至八分。

  【禁忌】凡石药皆有毒,独磁石冲和无悍猛之气,然体重,难于消化,渍酒优于丸散,凡使火炙醋淬,研末水飞,或醋煮三日夜用,恶丹皮杀铁消金。久则化铁,为铁之母,药性为,石属金,铁为水,故磁石本兼金水两性,而归于肾,故其主治肾,能自肾中吸引肺金之气,以归于根。

  【炮制】捡去杂质,捣碎,置铁锅中,煅透,趁热倒入醋渍淬,取出晾干,研粉即得。

  一四九、凝水石

  【本经原文】味辛寒,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又名寒水石。

  【产地】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清莹如水晶,亦有带黑色者。

  【性味】味辛亦做咸,性寒,无毒。

  【主治】凝水石主明目固齿凉血降火,时气热盛,腹中积聚,疗汤火伤(烧研敷)。

  【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止渴,水肿,小腹痹。

  【甄权】压丹石毒风,解伤寒劳复。

  【用量】普通煎剂一钱至三钱。

  【禁忌】性寒,虚寒之体不宜,入肾走血,除热之功与诸盐同,畏地榆,解丹石巴豆毒,制丹砂,伏玄精石。

  一五〇、阳起石

  【本经原文】味咸微温,主崩中漏下,破子臧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阴痿不起,补不足。

  【产地】产深山山谷,或曰,惟齐山有之。

  【性味】味咸,性微温,无毒。

  【主治】阳起石为补命门壮阳道要药,功能疗阴痿,男女下部虚冷,补不足。

  【别录】疗男子阴头寒,阴下湿痒,去汗臭,消水肿,令人有子。

  【甄权】补肾气,精乏腰痛,膝冷湿痹,子宫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

  【大明】治带下瘟疫,冷气,补五劳七伤。

  【好古】补命门火不足。

  【灵胎】助阳益气。

  【用量】普通水飞用,五分至一钱。

  【禁忌】凡阴虚及阳痿属于失志,以致火气闭密,不得发越而然,与崩漏由于火盛,而非虚寒者,均忌,忌羊血,凡使用火灸酒淬七次,研细水飞用,不入汤药,又石药冷热皆有毒(因不易消化),非可久服之物。为云母石之根,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积阳上升,故凡病人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以升举阳气,此以阳助阳。

  【炮制】拣去杂质,捣碎,置铁锅中,煅透,趁热倒入酒渍淬,取出晾干,研粉即得。

  一五一、孔公孽

  【本经原文】味辛温,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创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

  一五二、殷孽

  【本经原文】味辛温主烂伤甀血泄利寒热鼠瘘症瘕结气,今少用。

  一五三、铁精

  【本经原文】平主明目,化铜铁落,味辛平,主风热,恶创,疡疽创痂,疥气在皮肤中,铁主坚肌耐痛。

  【产地】铁精或铁落为錬铁时锤打所落之皮甲。

  【性味】味辛,性平。

  【主治】铁精为解热,安神,补血药,能除风热,治风痉,癫痫,善怒发狂。

  【别录】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去黑子,可以染皂。

  【大明】治惊邪癫痫,小儿客忤,消食及冷气。

  【苏敬】炒热投酒中饮,疗贼风痉,裹以熨腋下,疗狐臭有验。

  【用量】普通内服一厘至五厘,煎服者虽数钱亦可,近时多用以融化他药中服之。

  【禁忌】铁性重坠,有碍消化,服原质者宜慎之,患肿者服之,一生须忌盐。

  一五四、理石

  【本经原文】味辛寒,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

  一五五、长石

  【本经原文】味辛寒,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

  一五六、肤青

  【本经原文】味辛平,主虫毒及蛇,菜肉诸毒,恶创。

  一五七、干姜

  【本经原文】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产地】处处有之,即以母姜切片,在冬日于风日中透干制成者。

  【性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干姜为除寒散结要药,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四肢逆冷,中寒霍乱,冷痛疝气,寒泻腹痛,开脏腑,宣脉络。

  【别录】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甄权】治腰肾间疼痛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

  【大明】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肠脏,反胃干呕,甀血扑损,止鼻红,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容川】干姜炮制则温而不烈,性轻而上浮,而四逆理中,则干姜不炮,取其性烈,乃能去寒,能温土中之阳,阳出则阴消,为治寒湿之药,补火之药是火能化水也,故能行血。能补脾之火,是以土治水。

  【药征】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咳,下利,厥冷,腹痛,胸痛,腰痛。

  【灵胎】驱寒除湿,和血通气。

  【用量】普通一钱至三钱,大剂上两许。

  【禁忌】生姜干姜炮姜禁忌同,久服伤阴损目,误服劫津耗液,凡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胀痛均忌。

  一五八、枲耳实

  【本经原文】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一五九、葛根

  【本经原文】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

  【产地】处处有之,江浙尤多,花名葛花,子名葛谷,根制粉名葛粉,捣汁名葛汁,均入药。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葛根为发汗解肌升阳散火要药,主消渴大热,伤寒中风,治头痛,泄泻,开胃气,解酒毒。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甄权】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解酒毒。

  【大明】治胸膈烦热发狂,止血痢,通小便,排脓破血,傅蛇虫毒,毒箭伤。

  【之材】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藏器】生者堕胎,蒸食消酒毒,可断谷不饥,作粉尤妙。

  【开宝】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压丹石,傅小儿热疮,捣汁饮治小儿热痞。

  【苏敬】猘狗伤捣汁饮,并末傅之。

  【容川】葛根其根深,能以地中水气,上达于苗叶,其苗极长,象人身之太阳经,从膀胱水中,达阳气于经脉,以卫周身,故入太阳经。葛根气味较平,故发散而不伤血,根深能引水气,上达苗叶,故兼能升津液以治太阳之痉。其根色纯白,属金,又能吸水气上升,是金水相生之物,故又能引津气治阳明之燥,故入太阳阳明二经。与升麻不同,葛根根实,故升津不升气,升麻根空,有孔道以行气,故升气而不升津。

  【药征】主治项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用量】普通二钱至六钱。

  【禁忌】多用反伤胃气,升散太过也,丹溪曰已见红密点,不可服葛根升麻,恐表虚反增斑烂。

  【吴克潜】认为葛根为解热之剂,与麻黄桂枝同为伤寒要药,然麻黄发汗解表,乃解太阳皮表之邪以退热,桂枝发汗解肌,乃调和营卫解肌腠之邪以退热,麻黄治表实(汗不得出),桂枝治表虚(汗出恶风),而葛根发汗,主治则在病将由太阳而入阳明,热甚或呕或痢,必须汗出以解之,此三药之发汗不同之处。

  【倪注】葛根为升津之要药,故仲景使用于太阳痉病,与下热痢,因能升津也,口噤用之也因其升津之性也,故伤寒论中之葛根汤实为仲景先师为温病立下之处方,今之温病学家误解仲景先师无温病之识,故曰北方无温病,为南方有之,因此分出温病学,殊不知伤寒论中的葛根汤就是治疗温病的第一优先方。

  【炮制】捡去杂质,劈成 0.6—1厘米厚长条块,去灰屑即得。

  一六〇、瓜篓根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今名天花粉。

  【产地】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主治】瓜篓实为润肺降气要药,主袪痰止嗽,涤胸中垢腻,润心肺及胃,治吐血,天花粉主消渴,烦满大热,通乳消肿。

  【别录】主胸痹,悦泽人面。

  【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大明】子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

  【吴克潜】瓜篓根实,皆能润肺治痰,此其同也,其中仁以清胸中痰火,润肠涤秽之功为主,其根治时热大渴,痈疮肿毒。皮能润肠消炎并行。一般治痰剂有宣有下有消有攻有润,而瓜篓实为润也,润剂之别是瓜篓清而润,苏子温而润,莱服子消而润,麦冬补而润,牛蒡杏仁散而润,补以治痰则有五味子之收敛,除湿健脾以治痰则有半夏之温而燥。

  【倪注】按伤寒杂病论之用根为生津要药,滋润太阳经之燥与胃经之燥,实为去心包积痰之要药。

  【容川】花粉清热,入气分,色白味苦而有液,故泻热之功轻,入胃生津之力重。瓜篓实能治膈间之结气,因篓之膜似人胸之膈膜,又似人腹之象,又治大腹之气,因子有油而气烈,包有瓠而味苦,捣烂合用,能解膈膜之痰火

  【药征】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饮。治消渴。

  【用量】普通一钱至三钱。

  【禁忌】脾胃虚寒作泄者忌,恶干姜畏牛膝,反乌头,忌铁。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