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篇调经论

首页 > 人纪教程 > 倪注黄帝内经 > 第六十二篇调经论 > 正文

第一节 五脏之道、刺微、微风症

日期:2020-12-31 21:23:46   来源:倪注黄帝内经   编辑:经方传奇    点击:

  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

  第一节 五脏之道、刺微、微风症

  再来看,我们看《黄帝内经》479页,调经论,我们说《刺法》,针灸的《刺法》里面呢,“有余泻之,

  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说,我们有余有五个,不足也有五个,那怎么讲,哪五个呢?这个肝呢,是藏血,心,是藏神,那肺呢,是藏气,脾呢,是藏形。一个人外形改变,就是脾脏在管,肾呢,是藏志。所以我们五脏呢,分得五种。神,这个血,神啊,形,气,志。那五有余跟五不足。岐伯说,“神有余有不足”,有的人是神有余,有的人是神不足啊,有的人是气有余,有的是气不足,有的血有余血不足,形有余,有太瘦的,有太胖的;有的人是

  志有余,有的有志不足,这个“凡此十者”,有五实五虚。

  那黄帝呢,很厉害,问的问题很好,他说人有很多津液啊,精气啊津液啊,“四支、九窍、五藏”,那

  么多,三百六十五节,那么多的地方,有那么多的关节,有那么多的内脏,才会生出各种不同的病,那所有百病,它的发生的时候,都有虚实,五脏啊,经络上都有虚实,那样你今天什么,你言五余,不足有五,那只讲了五个,对不对?为什么可以这样讲?

  岐伯说,因为病啊,这五个神,这五个东西,源生于五藏也,有脏和腑,有十二经络,因为有脏,才会有

  这种人,才会活起来,活络起来,才会有血,才会有神。那这种呢,因为他是五实五虚,都是源生于五脏,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有没有?“肾藏志,而此成形。”那有意志,人有意志,有想法,有做

  “心

  法,才会通到骨髓,通到五藏。所以“五藏之道”,都能够,五条经络,我们身上有脏的经络落到外面去,落到身体的外面去,所以来行血气,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去施,才可以就也神,才可以有外形,才可以有气,才可以立志,所以人是因为是这样子的。那如果说血气不和的时候,就会产生变化。那如何让这五实和五不足呢?如何让它平衡?岐伯就下了个定义,让他经络平衡就好了,自然而然就平衡了,让他的经络,所以他“守齐经隧”,守齐经隧。所以,针灸没有的好用,针灸非常的好用,那后边我们还介绍,病之初,刚开始的时候,一发现有病我们怎么动手,岐伯都会介绍。

  那这边在介绍下去呢,他说这个481页,那我们神有余和不足,那我们先一个个讲,神,怎么看呢?岐伯说,神有余的话,那个人笑,笑不停啊;神不足的话,这个人就悲,所以你看那人在悲,就是神不足,看那人笑得躺在地上,还在翻滚,那个神有余。那这个时候,如果血气未,血和气没有合并在一起。诸位记得,常态,气走,血跟在后面在,气血并在一起的时候,这是得病,那血气还没有,血和气不应该并在一起,而是气比血

  快,以长度来算的话,应该是六寸,那个血跟在气的后面跑。那“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

  于毫毛,未入于经络,命曰神之微。”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那你说,老师,我怎么知道这个人神过神不足,

  你看到这个人悲,看到这个人过喜,对不对?那病人如果出现了,有点恶寒,怕冷的现象,就刚开始,就是刚开始出现有症状,那如果有的人笑,或者悲,可是他并没有怕冷的这种现象,代表他即使神有余或者神不足,他并没有伤到内脏,血气并没有并嘛,并没有引发病症,那你不要去治他,那引发一点病症就可以看到了,看到什么?一些表症,就是刚刚讲的,神有余不足的话,病人会有那个毫毛,皮肤有点冷冷的感觉,就是有余,或者是不足,造成的一种刚开始的表症,他就这个意思。

  好,那482页,那黄帝就问啊,那如果做补泻呢?那因为刚开始嘛,都在肌肤很浅表,就是刚开始皮表有一点点怕冷的感觉,那神有余,泻他的小络,小络就是,我们有经,再来是络,再来是孙络,再来是小络,小络都到手指的旁边去了,让它放点血出来就好了,不要直接刺到他的大经里面,经络上面,那“神气乃平。”一点点,放一点点血,气就平了。如果神不足的,他看到他的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

  就是针下去,我们不要放血出来,有余的话,放一点点几滴血出来,不足,针下去就好了,不要让他出血,这个就是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所以说病在初始的时候,轻微的时候,我们开始调整,他就好了,这一段讲得就是这个。

  好,我们休息一下,我们等一下再继续下去。 所以呢,我们刚刚可以看到他这个,岐伯讲的,如果是神有余的时候。 小络上面放几滴血就好了,稍微轻轻推一下,不要太过。那不足的话,我们下针下补的时候,针下去,我

  们扪针,就在这个,让他气血疏通,简单动一下就好了。那如果一个人,大笑不休,对不对?然后这个或者是有悲,但是他并没有洒淅恶寒啊,没有感觉到一点冷,代表他没有问题,你不要过来小络我给你放一点,也太过了,他没有病,知道我的意思吧?所以他的症状跟一些要配合,要有那个症状在做。

  那黄帝说,刺微,就刺神微,一点点变动的时候,我们重要的方法是什么?用针刺的手法,那我们先用这个“按摩勿释”,那有的时候呢,我们针,摸在皮肤表面上,在精气上摸到皮肤表面上,针在碰到表面上,

  碰碰就好了,有时候针都不用下去,因为很轻微嘛,不要太过。这样子,你稍微那个针在碰一下的时候,那个病人会悲忘掉了,对不对?那个悲忘掉,他就专心,你要给我扎针,神就回来了,就这意思啊。他这一段就告诉你,针灸可以,我们可以,中医可以治在病初期,刚开始,他碰到皮肤就知道了,中医的厉害在这里。那如果跟医生说,我稍微有点冷,穿衣服嘛,那么笨,多穿点衣服嘛。

  那这个,那刚刚讲的是神啊。黄帝说,那气有余和气不足怎么治呢?那我们知道,气讲得就是肺嘛。484页,岐伯说,肺气如果有余的时候,有多余的气的时候,病人会咳喘,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而少气,呼吸

  很短。这个“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这个,就讲气和血,仍是分工合作的,不会并在一起的,五脏安定。皮肤稍微有微病,你的“白气微泄。”所以当肺,气有一点点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皮肤脸上有一点点苍

  白,苍白的是颜色而已,初期的病症。那这一个有余的症状,一个不足的症状。那老师,我怎么分?先生,小姐你放心好了,有余,你一看就知道,那动作更明显,讲话都没有力气了,元气不足,你听他电话,讲话声音很大,有余。你知道吧?马上就听出来了。中医呢,从头到尾,看起来章篇分得很多,很零乱,实际上我们在用的时候,那个大原则,五行的大原则,待会儿我会讲一些案例,用听,闻诊,望诊,一下就知道了。

  那如何,如果气有余和不足,如果做补泻呢?我们知道有余我们就要泻嘛,不足就要补,这是针灸的原则嘛,如果有余,我们就泻他的经,泻他的经,不要伤到经,不要让他出血,不要泻其气,就是,这里“无泄其气”,实际上就是我们泄他的气,不要让他出血。“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那肺是气,那我们如

  果不足的话,我们就不要让他气泻,有余的话,我们让他气泄出来一点点。所以他这里,上面讲的无泄其气,

  就是意思是进,可以泄他一点气,后面的“无出其气”,才是你不可以他出气,这是。

  那如何刺,肺气微,一点点改变呢?岐伯说,按按针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一下,然后跟病人说,我要扎和深啊,那病人就很紧张,病人必革嘛,很紧张,要反抗,这个时候病人(03:39),对不对?那个精气马上就或了,邪气就跑掉了。那个神就回来了,意思就是说,病在微的时候,很轻微的时候,你一些动作就可以把他治好,好的医生我们方法很多。好,那血,一个是神,气,现在讲血。

  血有余和不足的话,症状是什么?岐伯说,一个人血有余的话,则怒,很容易发脾气,怒,当然有时候

  怒是假的怒,我常常有时候假怒,所以你看我发脾气的时候,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假的,我要看看那个人的心

  性如何,假的怒。“不足则恐。”真的怒的时候,脸都发红了,那是大怒,那个不足则恐惧。那“血气未并,

  五藏安定”,那如果“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有血症的时候,有余和不足,都会在

  经络上面造成淤血的,淤积的有血脉出现。

  那“补泻奈何?”我们讲血有余就是肝。“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因为血过嘛,病人容易动怒,

  动怒的病人呢,放血。那不足,经虚的地方,我们放针,下针在他的脉,气脉里面,留针,让他慢慢恢复。所谓“脉大,疾出其针。”当我们做补泄的时候,不足的时候我们做补泄,我们扎针,比如说肝经,我们下了肝经的曲泉,曲泉是母穴啊,对不对?下在曲泉,或者是你在太冲,太冲是腧穴,腧穴做元穴,本,就是虚实都治。这个时候,第一个,你可以看到,针孔是红的,第二个你可以摸他的脉,原来脉很小,气一到的时候,脉变得很大,你们如果下针的时候,你可以下针之前摸病人的脉,下针以后再摸病人的脉,脉改变掉了,都可以感觉的很明显,如果仔细去摸,非常的明显。

  487页,那如果说,黄帝说,那如果是经脉里面有瘀血怎么办呢?那瘀血,把它放掉就好了嘛,我们那个放血的时候都是放一两滴,挤一两滴就好了,你不要大放,放很多出来,我们里面有脓血的时候,看到脓才会大放,我们用火罐上去吸,硬要把它吸出来,那有的是络上一点点血,你不用火罐,那个放血针刺一点,挤两滴血就够了,让他气血调均,就可以了。

  那后面呢,脾脏,如果是人的形有余和不足,一个人太胖,过胖,或者形变了,过瘦,那形体改变了,外形改变了,就是有余。

  488页,岐伯就下定义了,形有余的人呢,一定会腹胀,肚子大,小腹会涨满,“泾溲不利”,就是小便、

  大便不会顺畅,那如果,形不足,四支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够控制,这个时候,因为是病在初嘛,“血

  气未并”,这个时候呢,五藏是安定的。那肌肉蠕动的现象,我们称为微风。那个这个蠕动就是皮肤跳动啊,

  皮肤会跳动,或甚至于里面,你会感觉到里面也,皮为什么痒痒的,皮肤里面痒痒的。那“补泻奈何?”岐

  伯就下定义了,因为这是形,是属于脾,形有余,我们泻他的阳经,不足,补其阳的络。所以阳的,好,阳经呢,像脾经的表经阳经就是什么?胃经,要补其阳,不足的补他的络,因为,为什么是,因为你是病初发嘛,那阳经和阴经,脾经和胃经,是不是有络,络穴的交穴,络穴的交点,那个中间是络,所以有余的话,我们扎他的阳经就好了,不足的话,我们扎他的络就可以了,络脉。那如果是刺微病呢?他刚开始有一点点小病,那这个时候呢,我们“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所谓分肉间,比如说我们在

  胃经跟脾经中间找这个,这个两个肌肉,肉缝中间。那一般来说,我们扎这个四肢上,因为这个是浅病嘛,都在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膝盖以下,脾经、胃经的地方。那如果是,黄帝说,志有余和不足,一个人的志太过,志有的主要的症状,就是“腹胀飧泄”,就是下痢,拉肚子。“不足则厥。”那厥有两种,一种是人会感觉到昏厥过去,一种是手脚冰冷,也叫做厥。那这是微,刚开始微变的时候,应该不是说人会昏迷过去,手脚比较冷。这个时候呢,病人骨节会有动。骨头呢,骨节中间会有声音产生,有稍微振动,颤动。那如何补泻呢?我们肾经的,我在介绍然谷穴的时候,记不记得?然谷穴,然谷穴是非常好用的地方,有余的时候,我们在然谷穴旁边的络脉上面,看到有青筋冒出来,放血。不足,我们知道这个,就可以补他的复溜穴。肾气稍微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补复溜,复溜是它的母穴,母穴。

  那“刺未并”的时候,什么是未并?气和血没有并,气血不并的时候,人的循环都会很好,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我们这种气血没有混乱的时候,我们脉都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呢,我们,岐伯说,那刺在,气血还没有并,有点小微恙产生的时候,我们在部位浅针,不要扎到,不需要扎到主要的经脉里面去,在络脉上面放一点血啊,好,在分肉之间下针就好了,不需要找到这个主要的经脉上面,我们在针灸里面讲的,比如说,我们扎腹溜啊,真什么,那个三黄啊,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这都是在经脉上面下针,在经脉上面下针,那我们在经脉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了。那在经脉上面下针,经脉是直接落到脏腑去的,所以我们知道真的要治脏腑的病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在经脉上下针。那你如果在络上面下针,一点用都没有,因为络要经过脉,脉要到脏腑去还要经过一个阶段,一定要治内脏的病,我们就在大的主经上面下针。现在是讲微病,刚开始有一点毛病的时候。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