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导航菜单
网站首页
倪注针灸
第一章针灸的使用时机
第二章针灸穴位丈量方法
第三章十二经井荣俞原经合
第四章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简介
第五章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第六章针灸治症系列
倪注黄帝内经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第六篇阴阳离合论
第七篇阴阳别论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
第十篇五脏生成
第十一篇五藏别论
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
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
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
第十五篇玉版论要
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
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
第十八篇平人气象论
第十九篇玉机真藏论
第二十篇三部九候论
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
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
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气篇
第二十四篇血气行志论
第二十五篇宝命全角论
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
第二十八篇通评虚实论
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
第三十篇阳明脉解
第三十一篇热论
第三十二篇刺热论
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
第三十四篇逆调论
第三十五篇疟论
第三十六篇刺疟
第三十七篇气厥论
第三十八篇欬论
第三十九篇举痛论
第四十篇腹中论
第四十一篇刺腰论
第四十二篇风论
第四十三篇痹论
第四十四篇痿论
第四十五篇厥论
第四十六篇病能论
第四十七篇奇病论
第四十八篇大奇论
第四十九篇脉解篇
第五十篇刺要论
第五十一篇刺齐论
第五十二篇刺禁论
第五十三篇刺志论
第五十四篇针解
第五十五篇长刺节论
第五十六篇皮部论
第五十七篇经络论
第五十八篇气穴论
第五十九篇气腑论
第六十篇骨空论
第六十一篇水热穴论
第六十二篇调经论
第六十三篇缪刺论
第六十四篇四时刺逆从论
第六十五篇标本病论
第七十五篇着至教论篇
第七十六篇示从容论
第七十七篇疏五过论
第七十八篇征四失论
第七十九篇阴阳类论
第八十篇方盛衰论
第八十一篇解经微论
第七十二篇刺法论
倪注神农本草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药性总义
上经
中经
下经
第三章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
倪注伤寒论
伤寒论序言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九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倪注金匮要略
金匮上课前言
续伤寒篇霍乱
第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二痉湿暍病脉证治法
第三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
第四疟病脉证并治
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第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
第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第八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第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
第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
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
第十五黄疸病并治
第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第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第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第十九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
第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第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治
第二十三阴阳易差后劳复
疑难案例
倪海厦专辑
倪氏弟子文集
倪海厦259经典配方
汉唐方剂讲解
2008年310个医案
倪海厦论中医
地纪
资料下载
注解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人纪资料下载
经方家医生名录
海外倪师弟子名录
国内经方家名录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一三四:「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
2020-12-29
一三五:「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内烦也
2020-12-29
一三六: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胃气虚,脉乃数也。
2020-12-29
一三七:「太阳病」,过经十余曰,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
2020-12-29
一三八:「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乃在,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2020-12-29
一三九:「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其人如狂者
2020-12-29
一四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
2020-12-29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 少者,必苦里急也
2020-12-29
一四二: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寸脉浮,关脉沉,名曰
2020-12-29
一四三:「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2020-12-29
一四四: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
2020-12-29
一四五:「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2020-12-29
一四六:「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2020-12-29
一四七:「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2020-12-29
一四八:「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
2020-12-29
一四九:「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2020-12-29
一五O:「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 胸」无太热者,
2020-12-29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
2020-12-29
一五三:「太阳病」,二三曰,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反下之,若利
2020-12-29
一五四: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
2020-12-29
一五五: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
2020-12-29
一五六:「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陷胸汤」不可服。
2020-12-29
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
2020-12-29
一五八: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迟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
2020-12-29
一五九: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
2020-12-29
59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栏目导航
伤寒论序言
+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九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
热点排行
一九二:「伤寒」,脉「结」「代」,心
一三四:「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一三六: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一三七:「太阳病」,过经十余曰,心中
一三八:「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乃在
一四四: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
一八七:「太阳」与「少阳」合病,自
一九一:「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
一七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联系我们
自学方法
关于
留言
分类
顶部